發布時間:2022年11月06日 13:48 來源:中國新聞網
【解說】武漢因水而生、因水而盛,長江、漢水在此交匯,166個湖泊星羅棋布。而鑲嵌在城市中央、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的東湖,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“明珠”,更是民眾親近自然的城市“生態綠心”。
【解說】《濕地公約》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11月5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同步開幕。作為中外代表參觀考察點位之一,東湖再次迎來世界的矚目。
【解說】11月5日正值周末,東湖綠道內的游人或散步、騎行,或支起帳篷小憩,遠處林立的高樓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中,城湖相融,相得益彰。
【解說】此情此景,很難想象曾經這里因肆意排污、圍湖造田、圍網養殖等原因,水質一度跌至劣Ⅴ(5)類。
【解說】東湖風景區建設管理局局長相英坤介紹,為徹底改善東湖水質,自2009年開始,東湖通過全面退漁、全面截污、湖內清淤、水系連通、生態修復、監控監管等綜合生態治水措施,讓東湖水生態保護步入系統化軌道。
【解說】近年來,東湖整體水質為Ⅲ類,為近40年來最好水平,并逐漸形成280萬平方米的“水下森林”,預計2022年年底將達到320萬平方米。
【解說】生態環境的改善,不僅引來紅嘴鷗、鸕鶿等大批候鳥棲息,濕地水生植物也由原來的不到100種增加到158種。魚翔淺底、水鳥翩躚的生態美景得以重現。
【同期】武漢東湖落雁景區工作人員 萬娜
以濕地生態保護為理念,通過湖岸整治原類的濕地提升,包括湖內,內塘改造,增加這個候鳥棲息場所的這個空間環境,和植被的種植,為游客還有這些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。
【解說】東湖一隅,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內,一座彩虹橋橫跨水域。橋下,一池碧水清澈見底,水草隨波搖曳,魚蝦淺游。湖畔,一群小學生們揮舞畫筆,將眼前美景繪入畫中。今年10歲的王禹皓將一幅景物速寫舉向鏡頭,一臉自豪。
【同期】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華僑城小學學生 王禹皓
我筆下畫的是美麗的東湖濕地,這里湖水清亮,植物的種類繁多,飛鳥在其中翱翔。樹和橋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之上,風景很優美,很原生態。住在東湖綠道邊的我們覺得很幸福。
【同期】武漢華僑城總經理 褚云宏
這個水質的改造都是一個常年持續的過程,非常漫長。而且它,人如果說再去破壞的話,很容易就被破壞掉。它的這個生態承載其實并不是那么強大,其實很脆弱。還是呼吁大家真的是要愛惜我們的環境,珍惜我們的環境。
【解說】現如今,浩渺的湖山成為無數動植物的家園,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全民共享的綠色空間。據統計,10年來東湖游客增長數量節節攀升,年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兩千余萬人次。
當前,東湖風景區正圍繞打造“世界名湖 人民樂園”的戰略目標,全力把東湖打造成為山水相依、城湖相融、人文相映的生態典范。
記者 鄭子顏 湖北武漢報道
責任編輯:【彭大偉】